歡迎訪問微眾生物企業(yè)官網!
一、實驗原理
1、G+細胞壁結構致密(肽聚糖層厚),且脂質少,乙醇不易滲入脫色;G-細胞壁結構疏松,且脂質含量多,乙醇易溶解脂質滲入脫色;
2、G+菌體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鎂鹽,可與碘、結晶紫牢固結合,使已著色的細菌不易被乙醇脫色;G-含量少,易脫色;
3、G+等電點(pl2~3)比G-等電點(pl4~5)低,在同一pH條件下,G+比G-所帶的負電荷多,故與帶正電荷的堿性染料(結晶紫)結合牢固,不易被乙醇脫色。
二、實驗材料
菌種管、接種環(huán)、洗瓶、酒精燈、玻片、濾紙、結晶紫、碘液、95%乙醇、稀釋石炭酸復紅染液、顯微鏡、香柏油等。
三、實驗步驟
1、涂片:
①利用酒精燈外焰依次消毒接種環(huán)的環(huán)(垂直消毒)、金屬絲、部分金屬桿,冷卻片刻;
②左手持生理鹽水試管,右手持接種管(持筆法),取1~2環(huán)生理鹽水至玻片;
③再次消毒接種環(huán)并貼于培養(yǎng)基內側將其冷卻;
④用環(huán)刮取培養(yǎng)基內少許菌體,涂于載玻片上,并將其與生理鹽水充分混合,菌膜1cm2;
⑤再次對接種環(huán)進行滅菌處理,并放回原處。
2、干燥:最好在室溫下自然干燥,或標本面朝上,置于離酒精燈火焰約16cm高處緩慢烘干,切不可放在火焰上灼燒。
3、固定:將于燥后的涂片用片夾夾住使標本面向上緩慢通過火焰三次,自然冷卻。
4、染色:
①初染:滴加1~2 滴結晶紫覆蓋菌膜(1min),而后水洗(可背面沖洗;水流可控,可以正面一端流水沖洗);
②媒染:滴加數滴碘液覆蓋表面(1min),而后水洗;
作用:媒染劑,使結晶紫與細菌結合更牢固。
③脫色:滴加 95%乙醇數滴,輕輕晃動玻片,至玻片上流下的酒精液無紫色為止(0.5~1min),而后水洗;
④復染:滴加稀釋石碳酸復紅(或沙黃)染液數滴(1min),而后水洗。
5、干燥:用濾紙干燥。
6、鏡檢:低倍鏡→高倍鏡→油鏡:滴 1~2 滴香柏油于油鏡下觀察。
四、結果判斷
革蘭陽性球菌,呈葡萄串狀排列。
五、注意事項
1、操作因素
涂片太厚或太薄,菌體分散不均勻可影響染色效果;
固定時避免菌體過分受熱;
2、細菌因素
菌齡最好18~24小時,如G+培養(yǎng)時間過長,或已死亡及部分自行溶解,均呈陰性反應;
3、染液因素
所有染液都應防止蒸發(fā)而影響濃度,特別是碘液久存或受光易失去媒染作用;
脫色酒精95%為宜,若密封不良或涂片積水太多會影響濃度;
脫色時間:要根據涂片厚薄而定,不宜過長或過短;過長G+誤認為G-;過短G-誤認為G+
文章出自:革蘭染色實驗 想了解更多請關注:http://dogcareservices.net/
2024-09-19
高爾基染色法的原理2024-09-15
油紅 O 染色2024-09-14
各類組織染色方法(IF 、HE、Nissl 染色)2024-09-13
剛果紅,淀粉樣原纖維結合染料2024-09-12
原位雜交實驗步驟2024-09-11
原位雜交實驗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